日照市阳光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辛伟说,希望此次活动能够用爱心照亮他们心中的那片海。
文博会期间,第二届日照文化惠民消费季共发放消费券40余万元,带动直接消费300余万元。农民画家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推出更多风格鲜明的作品。
这种文化+的发展机制,通过文化与各领域多业态的深度融合,培育着日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内容、新模式。本届文博会不仅仅是一场展会,更是未来日照文化发展的缩影和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启发,必将在日照文化发展改革进程中刻画下浓重的一笔,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如果说传统文化筑牢了日照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代表着过去成就,融合发展的新文化则让日照文化产业开枝散叶,引领着未来发展。10月2日,2018日照市文化产业博览会最后一天,前来参会的市民仍络绎不绝。将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精品民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发展乡村手工艺、民俗文化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推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文化+农业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历史悠久的日照,从来不缺乏文化底蕴。本届文博会上,从展出产品到展区介绍,随处可见创新融合发展的元素——智能家居、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能机器人等已逐步融入到人们新的工作生活方式——文化+科技成为新时代文化产业特有的亮点。其中,来自西苑庄的村民陈祥兴以墩重9.27公斤的优异成绩获得了芋头王的称号。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通讯员 朱云泉)。主流日照讯9月23日,2018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芋头大赛在莒县桑园镇楼溪庄园举行百家宴活动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拉近了邻里距离,尤其对创建和谐文明社区,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每位参加活动的居民都兴致昂扬,现场还有热心居民积极参加志愿者队伍,共同为构建和谐幸福的社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居民孙菊先说:这是社区第一次搞团圆百家宴,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互相加深感情,我觉得很有意义。
平日里,居民们虽然互相认识,但沟通的机会比较少,随着社区工作的开展,各个居民楼建立了微信群,但也仅限于网上交流,此次社区举办百家宴活动,主要是想让居民们走出家门,以大家烹饪佳肴、分享美食、观看演出、畅叙邻里情的方式,相互认识,加深了解,为居民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中间还穿插了问答环节,针对城市管理考核细则问题,居民踊跃抢答,用实力斩获了满满的奖品。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彦美 通讯员 刘静 李兰)。主流日照讯走,去社区百家宴了……家住锦绣家园小区9号楼的耿炳湖正高高兴兴地端着刚做好的拿手菜红烧鲤鱼来到百家宴宴会厅。9月20日晚,秦楼街道星海社区举办了花好月圆庆中秋 邻里百家团圆宴活动,来自社区100多位居民朋友前来赴宴。百家团圆宴不只有好吃的,还有好看的,各小区的居民藏龙卧虎,身怀绝技,准备了很多精彩的节目。
下午3点,星海社区的工作人员冒着小雨赶赴会场进行提前布置,排桌子、做菜、摆盘、挂气球,迎接着一个个送菜的居民朋友。大家各显身手,端出了自己的拿手菜,鲅鱼炖豆腐、红烧茄子、红烧鲤鱼、烤羊排、醋溜土豆丝等各种特色家常菜,荤素搭配,真可谓是百家团圆宴,共叙邻里情百家宴活动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拉近了邻里距离,尤其对创建和谐文明社区,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每位参加活动的居民都兴致昂扬,现场还有热心居民积极参加志愿者队伍,共同为构建和谐幸福的社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下午3点,星海社区的工作人员冒着小雨赶赴会场进行提前布置,排桌子、做菜、摆盘、挂气球,迎接着一个个送菜的居民朋友。
9月20日晚,秦楼街道星海社区举办了花好月圆庆中秋 邻里百家团圆宴活动,来自社区100多位居民朋友前来赴宴。居民孙菊先说:这是社区第一次搞团圆百家宴,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互相加深感情,我觉得很有意义。
主流日照讯走,去社区百家宴了……家住锦绣家园小区9号楼的耿炳湖正高高兴兴地端着刚做好的拿手菜红烧鲤鱼来到百家宴宴会厅。百家团圆宴不只有好吃的,还有好看的,各小区的居民藏龙卧虎,身怀绝技,准备了很多精彩的节目。
大家各显身手,端出了自己的拿手菜,鲅鱼炖豆腐、红烧茄子、红烧鲤鱼、烤羊排、醋溜土豆丝等各种特色家常菜,荤素搭配,真可谓是百家团圆宴,共叙邻里情。(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彦美 通讯员 刘静 李兰)。平日里,居民们虽然互相认识,但沟通的机会比较少,随着社区工作的开展,各个居民楼建立了微信群,但也仅限于网上交流,此次社区举办百家宴活动,主要是想让居民们走出家门,以大家烹饪佳肴、分享美食、观看演出、畅叙邻里情的方式,相互认识,加深了解,为居民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中间还穿插了问答环节,针对城市管理考核细则问题,居民踊跃抢答,用实力斩获了满满的奖品在我市,有一个红色群落———莒县建国前老党员。卢翠秀在全村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语气坚定。
屋内,满墙的奖状、荣誉证书和老照片,仿佛在诉说着一位建国前老党员永远无悔的选择和始终保持的本色。2000年以后则积极争取水利扶持资金,上一些较大的水塘和石拱坝,执著坚持常年积水,全村建起环山水池、塘坝、谷坊等小水利设施36处。
为了蓄水,卢翠秀先是带领村民遇沟即拦,闸起一个个小水坝。有一次,卢翠秀和几个村民到40公里外的沭河拉砂,返回的路上,雨雪路滑,满载河砂的拖拉机失控翻到路边的河坝里。
长,每口人分2米,全村300口人,先修这600米。1983年,卢翠秀54岁。
在莒县革命形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她剪着齐耳短发,推石碾、纳军鞋、送军火……面对斑驳土墙上的一面鲜红党旗,她心潮澎湃举起了自己的右拳。(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许静)。1946年,卢翠秀17岁。12点吃午饭,下午1点上工,专门有人吹小号提醒大家。
1990年,她当选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2年受到党中央主要领导亲切接见。先让父老乡亲走出大山。
卢翠秀先给自己家分上任务,带头上山修路。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本色精神历久弥新,一如初心。
仰望连绵的群山,她围着头巾,迈开脚步,走上山路,遥望梯田,查看塘坝,继续践行庄严的入党承诺。本可从村党支部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她,又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只有为群众做些事,群众才能信服共产党。当卢翠秀被路过的乡亲救出后,她顾不上浑身疼痛与寒冷,一边招喊一边和村民一起跳进刺骨的凉水中,破坝、放水,救出了伤势严重的村民杨白岭和其他人。是党的人,就要跟党走,听党的话。卢翠秀又匆忙回到工地。
看到受伤的卢翠秀踉踉跄跄地走来,村民们知晓情况后,一个个都沉默着更加拼命地干活,没有一个人想要回家吃饭……数月后,一桥飞架鸿沟,杨家沟通往山外的天堑变为通途。架桥、辟路、治水,让山村巨变。
她总是说:我不能搞特殊。虽然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子让她住,但卢翠秀还是坚持每天都回村里。
1989年,卢翠秀成为沂蒙精神代表人物。腿脚有些不便的她,没事时就喜欢拄着拐杖在村里和山上转转,看看村民的地种得咋样,瞅瞅塘坝还牢不牢靠。